• 党委常委会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精神部署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专题研究学校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

    本报讯(记者金声谷雪)1月13日,学校在主楼大会议室召开党委常委会会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 我校师生双双入选全国高校“最美”人物

    本报讯(谷雪)1月11日,由中宣部、教育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主办的《闪亮的名字2020-最美大学生、最美高校辅导员》发布仪式在央视科教频道播出,我校辅导员、核学院党委副...

  • 托举海洋强国梦的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霍萍“我们搭建金字塔式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鼓励学生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在这其中我们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服输的科研精神。”“通过比赛引导学生投身到海洋强国的事业当中去,在专业领域深耕发展,为国家海洋强国事业,筑牢水下国门贡献青春力量。”出镜经验并不丰富的“2020年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刘铁面对央视镜头,却从容不迫地做到了拍摄“一条过”,他说其实也紧张,但这些话是实打实13年辅导员工作的心得体会,说起来就十分流畅自然。 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 “大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刘铁深知一位大学辅导员责任重大,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职责使命,刘铁目标明确,行动上就十分坚定,“培养可堪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我的学生必须‘根正苗红’”,“辅导员不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等谁来做?”刘铁深知,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培养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三海一核”领域人才是自己的使命,要能将学生的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想让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们可靠顶用,自己首先要成为信仰坚定的引路人。为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把好思想意识总开关作为辅导员工作的首要任务。刘铁认为,给学生上好思政课,必须“理直气壮、不厌其烦”,只要诚心诚意、方式对头,学生是很愿意接受的。刘铁以知识竞赛、红歌比赛、影视鉴赏等生动、活泼、互动性强的活动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实地参观东北烈士纪念馆、追寻校史,感染、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将思政课进行得活灵活现。他从红色革命文化、哈军工精神和优良传统中"萃取"思想的力量、精神的养分,使同学们可知可感、入脑入心地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坚定为国奉献的理想。刘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培育理论的复读机,而是铸就不负青春、兴海强国的逐梦人”,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的专业教育、人生规划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在青春逐梦路上奋力远航。 引导学生真学习促进真成才 刘铁带的班级“学霸云集”,他说:“我始终要求学生们要真学习,练就真本领,不是为了分数、保研急功近利学习,而是真真正正为将来的工作和深造打好基础。”怎样让学生做到“真学习”?刘铁从抓学风建设做起,设立“零掉队”目标,提出“学习+”理念,即以学生的学业成长为中心,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社团活动中锻炼能力、追逐梦想。他以一名理工男特有的思维方式,开动脑筋,将学生成长过程加以科学量化,创立了多监测模拟考试体系,甚至在题库随机抽取三道题目便可测出学生近期学习情况。他组建团队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设计了“指尖上的大学规划”小游戏,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规划、自主学习、自我监督的意识。他为新生寝室配备学业导航员,由成绩拔尖的高年级学生担任,指导新生解决学业、生活问题;设立学习指导中心,由成绩优异的学生担任“学习助教”,为学生提供“问有所答、学有所扶、考有所指、弱有所管”的全方位指导服务。学风抓实了,班风树好了,学生的成长自然就顺了。刘铁所带年级的学习成绩都在学校名列前茅,四级通过率98%,课程一次性通过率全校最高,是名副其实的“金榜班”。在一所工科学校,要做到“真”学习,就离不开“真刀真枪”的科创、实践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怎么让更多学生投入科创、热爱科创,并有所获得?刘铁等探索出一条人才成长的路径,即通过基础培训和普及型科技创新赛事相结合,通过“学以致用”的角度培养学生,在一次次赛事的摔打中精益求精,锻炼出精兵强将。“先根据专业确立几个科创项目小组,从‘小打小闹’尝试探索开始,让学生先尝到‘甜头’,再来进阶提升,参与大赛,以赛促进,形成氛围,再从校赛到省、国家级比赛,将科创的‘雪球’越滚越大。”刘铁创建了“金字塔”式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而塔尖直指最高级别竞赛。学生科创团队就在这样的目标布局下,从名不见经传到涌现出一个个国赛的“金奖团队”。2018年,在由李克强总理发起的“创新大课”——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上,刘铁担任指导教师的“声立达”学生创业团队项目勇夺金奖,刘铁因此获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黑龙江省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等荣誉称号。获得各大赛事的奖杯,刘铁淡然处之,让他甚觉欣慰的是2020年下半年,他带的返校大四学子投入科创比赛的热情依然高涨,“做科创一般都是大二、大三的学生最有热情,因为可以为保研累积加分,大四的学生还搞科创,那才证明他们是真正热爱科创。” 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 黑龙江地处东北边陲苦寒之地,“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报道近年来屡见媒体平台,甚或炒成热点话题。学校一些“大教授”也不禁忧心忡忡地让与学生关系最近的“刘导”帮着想想辙,让学生树立专业自信,扎根东北、留校读研,让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闪光。刘铁邀请6位二级教授与大一新生面对面谈“专业理想与人生成长”,面向大二学生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面向大三年级开展院士讲座及基层学术组织推介会。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很多学生无法回校自己“跑保研手续”向其他高校递交各类成绩证明。刘铁二话不说,只要学生有需求,他就亲力亲为一一为学生邮寄到手中。也正是这样的做法,让几乎所有保研的同学都收到了985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拟录取通知书。但开学后,刘铁却发现80%的保研学生们填报的保研志愿都是本校,因为学生们跟刘铁说他们发现自己热爱学校,热爱水声学院,愿意在这个专业继续发展下去,这让刘铁觉得这几年与学生的陪伴一切都值得。刘铁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学生考虑,与学生真正交心,学生也就特别“懂事”。刘铁谈到了两个让他心里暖烘烘的场景。一个是他去查寝的时候,无论走进哪个宿舍,一屋子的学生都停下手上正忙的事,一句句带着敬意的“刘导好”,似乎只是件再日常不过的小事,却是代表了学生内心深处对他的认可和拥戴,也代表了他所带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另一个是去年6月,部分毕业生获得返校参加现场毕业典礼的资格,在学校规定离校的那天,刘铁到学生宿舍楼见到的是一间间整齐、空荡的宿舍,这是学生们对学校规定的遵守,也是对他工作无声的支持。“学生的事无小事”刘铁心中始终绷着一根弦,辅导员的工作让他一天到晚忙到黑,被问及自己三岁的孩子,他才发现:“很久没见到他了。”“那你太不容易了。”听到这样的评价,刘铁知足一笑:“但也获得了很多啊。”淡然之下,却是满满的“正能量”,一种润物无声、潜心育人的更加笃定、持久的力量。 上好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 “生病我一定在,困扰我一定帮,发展我一定管”,这三个“一定”是刘铁对学生的承诺。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学生信息摸排、防疫知识普及、在线学习督导、邮寄学生物品,刘铁的抗疫战场繁琐而忙碌。即便这样,身在法国勒芒的12位“中法联合培养班”学生意外地收到了刘铁邮寄的口罩,每晚10点,他们会准时收到刘铁的问候信息,那种远在海外、远离亲人、因疫情而担忧焦虑的心情,也因此得到极大安慰。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疫情期间,作为230名分散在全国各地学生的“家长”,刘铁始终奋战在学生疫情防控工作的第一线。“疫情是挑战,也是契机,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去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要积极勇敢面对,不给国家添麻烦,在挑战面前展现‘后浪’的力量”……中国抗疫实践是大学生思政教育最好的教材和案例,也是思政教育发挥效能的重要战场,学生在哪里,思政教育的触角就要延伸到哪里。为此,刘铁在“云端”组织了十余次小班思政课,倡议学生用青春力量构筑战“疫”长城。此外,他作为互动嘉宾参与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直播课程,与全国高校辅导员共同探讨“疫情防控治理效能与中国制度优势”,积极将工作经验与同仁分享,致力于上好中国疫情防控的思政大课。“一天不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就觉得恐慌”,“能力恐慌、本领恐慌是时刻挂在心头的。”成为“最美”的他,并没有“功成名就”的志得意满,而是将荣誉看成是鞭策和动力。2019年刘铁入选全国仅十人的“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如今再进一步成为2020年全国仅十人的“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在辅导员这个岗位上,赢得了国家最高荣誉的“大满贯”,被树为全国辅导员的“标杆”。这对刘铁来说,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最美’就得有‘最美’的样子”,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这,是未来他对自己的更高要求。

  • 科研报国 助力海洋强国战略

    本报记者 朱虹“2020年9月15日,我国在黄海海域,用长征十一号海射运载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将‘吉林一号’高分03-1组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当听到央视新闻播报“一箭九星”升空的消息,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博士生李海超忍不住热泪盈眶。几个月前,海上航天发射成为科研组工作的全新课题。当时正值疫情期间,李海超主动请缨,带领师弟们承担了科研攻关任务。经过近两个月的反复计算,找出了火箭发射架薄弱环节,为海上火箭发射架优化设计提供了支撑。2020年度,凭借在面向国家战略、服务工程应用方面取得的成绩,李海超成为十位全国“最美大学生”之一。 鏖战43天参与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的设计建造 因名中有个“海”字,出生于山东菏泽的一个贫困村的李海超从小就向往大海,在报纸上,他了解到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全国闻名,考进这个专业成了他的梦想。2014年,李海超如愿以偿,成为哈工程船舶与海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离自己的海洋梦更近了一步。李海超的导师是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庞福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船舶结构振动与噪声。“我国各类舰船历经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如今有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为了提高船舶舒适性和安全性而进行的振动噪声预报评估,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李海超说。2020年3月,我国海域可燃冰第二轮试采取得圆满成功,可燃冰钻采船“蓝鲸2号”的设计建造,就有李海超的功劳。早在6年前,李海超还是研二的学生,因科研能力强、有责任心被选派至烟台,参与“蓝鲸”平台振动噪声仿真建模、对标分析、方案优化、码头试验测试等支撑技术工作。“由于当时对海洋平台结构的了解较少,前期走了不少弯路,那是我们第一次对平台进行仿真建模,工作量比普通的船舶仿真要大很多,我领着5个学弟用了1个月的时间进行建模,但是到了计算分析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各种问题。当时压力特别大,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书本知识解决不了的,但我没有退路,面对数十个问题,只能迎难而上。”在研究所,每天到了深夜就会清人,李海超带着大家干到熄灯的前一刻,他们总是清晨第一波走进研究所,不断查找问题、查找资料,反复试错修改,解决不了的问题就连线老师请求远程指导。李海超带着大家不分白天黑夜地鏖战了43天,在课题组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完成了科研攻关,有效保障了“蓝鲸”海洋平台振动指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他也基于该项成果获得了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放弃央企选择攻克“卡脖子”技术 在船舶振动噪声预报评估的实践中,李海超发现,现有的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预报方法存在较大不足,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技术是我国国防装备发展的一项“卡脖子”技术。李海超的导师庞福振教授课题组已经在这一领域展开了10余年的潜心研究,2014年,李海超探索性地着手船舶结构低频振动噪声评估方法研究,期待早日研发出属于自己的预报方法。他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做研究,一呆就是一两个月,为了突破这一关键技术,他一干就是三年。临近毕业,李海超接到了很多单位的橄榄枝,他和心仪的一家知名造船央企签了约,但庞福振教授的一席话改变了他的选择。“你的研究如果能继续下去,可能会应用于实际,建立我们自己的船舶结构振动噪声预报方法,不是你的梦想吗?”庞老师的话再次点燃李海超“为船、为海、为国防”的志向追求,他决定将自己的科研进行到底。2016年的夏天,哈尔滨很热,因错过了博士申报,没有学业和工作任务的李海超有了一年的空窗期,他像往常一样,把自己关在实验室,不一样的是,他比曾经的自己更拼了。“主动做科研项目,为我国的船海事业,也为了证明自己的选择没有错。” 闯进科研“无人区”成果创新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2017年,李海超走进了科研的“无人区”,等待着李海超的是无数次的尝试,若要创新性地研发可行的船舶振动噪声预报方法,没有成熟的方法可以借鉴,“每次调整程序都需要一个月,推翻重来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如今,回忆起那段一个人攻坚的日子,李海超云淡风轻,但他没有忘记,迷茫期的自己几次挺不住,是庞教授一遍遍勉励自己,“坚持下去”。“当时我看到有同行发出了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是在原有的预报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改良,我有些崩溃,创新型的研究到底有没有出路?我怀疑自己选的路是不是死胡同,根本完成不了。但庞教授鼓励我说,我的方法一旦做出来影响力不只是一篇论文能承载了的,它会更有应用前景,不能半途而废。”李海超没有放弃,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推敲与完善,他和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方案设计阶段舰船结构振动噪声快速预报方法,突破了激励载荷分析、模型简化、边界条件模拟等众多关键技术,比以往的预报方法更快,更准确。他人生中的第一篇论文经同行评审,认定为“创新性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方法已初步应用于方案设计阶段我国系列型号舰船振动噪声快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有效支撑。 独当一面发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评估系统 有了前期的经验积累,李海超所在的课题组,把目光放到了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是海洋装备研发的重要支撑,欧美发达国家在该方面处于领先水平,样机研制对于我国高端舰船及海工装备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李海超说。这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工程,李海超只懂得界面布局、数据处理、算法实现等,对硬件系统及软硬件结合则是一窍不通。为此,他带领师弟们辗转沈阳、无锡、上海等地调研学习,为尽早突破试验系统构架搭建等关键技术,他多次厚着脸皮“纠缠”责任工程师到深夜。这次长达35天的出差调研让李海超明确了各系统运行关系,他们马不停蹄地返回了哈尔滨,展开了历时一年半的研发工作。经反复实验、调试、修改,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1.0版正式对外发布。近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舰船振动噪声实验评估系统V2.0版即将正式发布。几年来,李海超通过不断的努力获得了累累硕果,研究成果得到了来自俄罗斯、英国等20多个国家相关领域知名学者的高度评价和引用。他的学分总成绩稳居专业第一,以“特别优秀研究生”身份2次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如今,博四的李海超依然没有停下科研的脚步,“我想把我的科研从探索性的尝试变成能够真正服务国防的成果,未来的路还有很长,要做的还有很多,完成了设计阶段的基础研究,还有建造期、试航期、修理期等等船舶不同阶段的研究需要一个个完成。”“人生因奋斗而精彩。”李海超说,作为一名博士研究生,任重而道远,瞄准舰船减振降噪“卡脖子”技术难题,把科技创新继续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扎根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哪怕前路风雨兼程,也要勇攀科研高峰。

  • 学校举行 2020年度统战各界情况通报会

    本报讯(张金阳郭鹏君)1月12日,学校统战各界情况通报会在主楼大会议室举行。校党委书记高岩出席会议并讲话。校党委副书记杨冶主持会议并通报统战工作情况。高岩代表学校党委向学校...

  • 《深蓝的陪伴》获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最高奖

    本报讯(金璐璐记者霍萍)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评比结果日前揭晓,我校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出品的思政课微电影《深蓝的陪伴》获得最高奖特等奖。微电影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