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国斌陈海波来校调研

    本报讯(记者唐晓伟)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辛国斌,黑龙江省委副书记陈海波一行来校调研,考察了哈军工纪念馆、核安全与仿真技术重点实验室、水下智能机器人重点实验室...

  • 认真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

    本报讯(肖飞)认真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是我校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5月30日,学校党委印发《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精神的通知》,要求各分党...

  • 学校召开巡视工作部署会

    本报讯(记者胡莹洁)5月27日,学校在主楼八楼大会议室召开巡视工作部署会。校党委书记谷焕民主持会议,专题部署迎接部党组新一轮巡视工作。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杨冶传达了《中共工业...

  • 学校党委四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胡莹洁)5月27日,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在主楼八楼大会议室召开,专题部署迎接工信部党组新一轮巡视工作。校党委书记谷焕民主持会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助航北极”项目启动

    本报讯(倪宝玉贾天添)“冰上丝绸之路”吸引了世界目光,作为近北极国家,加强极地船舶设计制造技术研发,提升极地船舶航行安全性,将有力助推我国实现海洋强国目标。日前,我校牵头承...

  • 着力提升学风建设质量和水平

    本报讯(沈元)2018年学风建设研讨会29日在启航学术报告厅召开。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姚郁,副校长吴林志出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夏桂华主持会议。学生工作处、校团委、船舶学院相关...

  • 学校第44届田径运动会举行

    本报讯(记者李阳光童博)5月26日,校第44届田径运动会在北体育场举行,校党委书记谷焕民等在校校领导,杨士莪院士、部分学校老领导出席开幕式。校党委副书记、校体委主任杨冶主持...

  • 聚焦 “双一流” 建设 实现内涵式发展开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航程

    谷焕民 (2018年5月21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共哈尔滨工程大学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学校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迈向新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步伐,开启全面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新航程,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工作回顾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在工信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党委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以“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为主线,实施“五大转型升级工程”,“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学校基本建成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  (一)以政治建设为先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    学校党委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扎根中国大地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强大思想武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坚定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四个服务”办学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在七个主要方面“强起来”,思想价值引领在七个育人领域“融进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认真接受工信部党组专项巡视和党建专项督查,抓实抓好问题整改,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全面加强。  (二)以转型升级为统领,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阶段性任务基本完成    ——学科建设水平持续攀高。调整完善学科布局,总结凝炼学科方向,以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4个学科群为牵引,构建特色学科体系。梳理形成75个基层学术组织。建成一批学科支撑平台。新增数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工程博士等9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3个工信部重点学科、10个国防特色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在国家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船舶与海洋工程获评A+,现有一级博士点学科均进入前30%,三次党代会确定的5个一级学科达到国家重点学科水平的目标全部实现,学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  ——师资队伍结构逐步优化。实施“5531”行动计划,推进教师分类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职员制,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得到优化。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五青”人才16人、万人计划和百千万人才等19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名师8人。新增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1个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1个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坚持立德树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实施大类培养,探索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招生选拔和导师遴选机制,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获5项国家教学成果奖、27项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获批多项国家级建设课程和项目。新增1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推行“三三制”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学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中获得高度评价。六年来,毕业本科生2.5万人、硕士生1.4万人、博士生0.17万人,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稳居全国高校前列。学校进入全国高校就业50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均居参评高校第一。  ——科研先行作用充分发挥。实施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工程,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涌现出一批具备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获8项国家级科技奖、47项省部级及重要学会一等奖,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航母建设突出贡献奖”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建设工程突出贡献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大幅提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显著提高,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逐年增长,《船舶与海洋工程学报》进入SCI备选数据库。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通过验收,先进导航与海洋智能装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获得批复,4个协同创新中心获工信部、黑龙江省认定,新增海洋信息获取与安全等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军民科研项目比例持续优化,年均科研经费超过10亿元,人均科研经费位居全国高校前列。  ——国际化办学稳步推进。坚持把国际化融入办学各方面,在校留学生稳定在1400人规模,学位留学生比例超过46%。学校通过来华留学质量认证。师生年均出国交流近千人次。推动并首先承担了“中国政府原子能奖学金”项目,是五所“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委培高校之一。牵头成立世界首个国际船舶与海洋工程创新与合作联盟,2个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获科技部认定。俄罗斯乌克兰研究中心入选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工信部智库名录,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共建的孔子学院获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三)以优化办学条件为基础,师生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逐步提升    ——加速推进师生满意工程。建成61号楼和3栋学生公寓等,基本完成院系空间布局调整。开通校园南北环路,新建体育馆主体封顶,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为教职工办理省直公务员医疗补助,全面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和生活待遇,在职教职工人均津贴增长1.56倍。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和网上办事服务平台,改造校医院、扩建幼儿园、新建助学超市、开通校园巡游车、改善食堂用餐环境等一批师生关切、温暖贴心的服务举措广受赞誉。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学校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典型。加强保密基础建设,学校高分通过国家保密一级资格认定。  ——积极拓展外部办学资源。学校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获批建设,按照“海上试验的重要基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高地、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办学的示范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平台”四个功能定位和校区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在青岛、烟台、深圳等地建立产学研用机构,形成产学研发展新格局。促成工信部、国家海洋局签署共建学校协议,与多所大院大校大企建立人才培养、科研协同战略合作关系。社会捐资稳定在千万级水平。“哈船系”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学校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军民融合奖”。  ——大力弘扬大学精神文化。发挥文化育人功能,继承和弘扬哈军工传统,“三海一核”特色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建成哈军工纪念馆、海洋文化馆并成为全国教育基地,哈军工文化园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已连续主办十届的国际大学生雪雕大赛成为哈尔滨冰雪文化名片。学校成为“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连续入选全国文明单位。  (四)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保证,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学习贯彻习近平教育思想,践行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决策机制和工作制度,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负责、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扩大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注重发挥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学代会、群团组织、统一战线、学生校务参事作用。强化依法治校、依法办学,学校首部《章程》核准实施,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筑牢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重视发挥分党委、党总支政治核心作用,完善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和决策机制。以党支部建设为重点,以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活动载体建设、支部制度建设为抓手,突出政治功能,强化常态化建设,推动党支部“自转”。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制度,建立“书记教、教书记”主体责任推进机制。规范党支部组织生活,以项目化方式推进主题党日常态化发展,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相互融合。  ——持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扬学校重视党员教育管理传统,通过中心组学习、党日观摩、红色培训等方式,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党的十九大后,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员政治生活的头等大事,作为党员集体学习的必修课,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六年来,共发展党员9015名,目前,教职工党员占比66.33%,学生党员占比15.92%。2017年,85岁的退休老人王明哲同志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认真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完善干部管理制度体系,坚持党委把关、人岗相适、群众公认,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完成两轮机关、直属单位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和院系领导班子调整,干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模式,推动干部挂职锻炼制度化常态化。  ——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将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纳入党委领导班子目标管理,健全全面从严治党责任体系。每年召开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落细落实基层党组织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设置党委党风廉政建设办公室,支持纪委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监督责任,设立后勤、产业二级纪委,全方位保证监督责任的落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纠正“四风”,严肃处理违规违纪党员,风清气正政治生态基本形成。  同志们,六年来,学校取得的成绩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完成了第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向特色鲜明研究型大学转型的任务,为“以转型为主”转向“以升级为主”打下了坚实基础。这个成绩来之不易,既是工信部党组、黑龙江省委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也是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校友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党委,向上级领导机关,向全校党员和师生员工,向海内外校友,向支持学校发展的兄弟单位和各界朋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学校目前尚处于研究型大学的初级阶段,距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仍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备,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办学兴校根本标准的共识还不够充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还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  二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科研创新体系不够完备,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的能力还不强,高水平产出不多,科研与教学相对分离,科研成果反哺教学的作用发挥还不明显。  三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教师队伍体系不够完备,教师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严重缺少大师级的教师。引导教师特别是高水平教师对人才培养的投入不够,“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流出问题日益凸显,目前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四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开放办学体系不够完备,思想不解放、观念不更新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校发展,跳出学校看学校的思维方式还未根本建立,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条件保障等与国际一流大学相比差距明显,国际交流与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具有国际一流大学教育经历的教师数量偏少。  五是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目标的学科发展体系不够完备,学科建设水平不高,学科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严重不足,学科群集成优势彰显度不明显,缺少具有国际国内引领性的学科方向,学科高原不够宽厚,缺乏学科高峰。  此外,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管理服务体系不够完备,管理重心下移不充分,院系谋划发展的动力还不足,基层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发展活力还不强。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向基层延伸还不够,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依然存在,“四风”现象还未彻底根除。关注民生问题不够,师生密切关注的切身利益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高度重视并着力加以解决。  二、新时代开启新航程,新目标追逐新梦想    当前,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谋划学校发展的时代坐标和科学依据。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为学校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开放办学环境和激烈校际竞争也考验着学校的发展定力、发展内力与发展动力。我们必须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担当,扎根中国大地、瞄准世界一流、实现内涵发展、办人民满意大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谱写工程大学的精彩篇章。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回顾65年的办学历程,从哈军工到哈船院,从哈船院再到哈工程,数以万计的“军工人”,为船为海为国防呕心沥血,为党为国为人民孜孜奉献,谱写了一篇篇可歌可泣、催人奋进的历史华章。从“可靠顶用”人才培养到“顶天立地”科学研究再到“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精神追求,从“建设国际知名的中国高水平大学”到“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我们始终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和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这个战略问题,不断在前辈的奋斗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探索。从哈军工“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学科建设思想到哈工程“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和“三海一核”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学校始终如一地做好“有特色”和“高水平”两篇大文章,先后进入“211工程”“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走出了一条扎根中国大地、以特色创一流的办学之路。一直以来,我们矢志不渝、初心不改,始终践行着“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以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以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责任与担当,始终怀揣着“丹心铸剑何惧大洋深和远,热血熔金固我海疆坚如磐”的情怀与愿望。走进大海、迈向大洋,保卫国家、坚固海防,传承基因、再铸辉煌,坚定不移走特色办学之路,创建一所扎根船海核、服务船海核、引领船海核的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在这里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期盼和共同梦想!  世界一流大学是研究型大学发展的高级形态。从研究型大学发展成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再发展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是学校发展的价值追求和师生员工的共同期盼,也是党中央赋予学校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我们要牢牢把握“双一流”建设的两个实质内涵,一个是中国特色,一个是世界一流,具体到我们学校,就是要坚定不移贯彻“四个服务”,坚定不移丰富和发展“三海一核”特色办学战略布局,坚定不移服务引领船海核领域国家战略,强化特色办学品牌;就是要瞄准未来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坚持国际视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既要赶超若干重要“显性”指标,更要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体现办学的国际引领性。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按照党的十九大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总要求,学校未来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服务国家战略为根本面向,以促进师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创建一流大学为根本目标,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高等学校办学规律和师生成长成才规律,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持特色办学、协调发展,坚持面向世界、融通中外,全面推进各项事业迈向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为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不懈奋斗。  根据学校现有的工作基础和发展条件,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到2023年,也就是建校70周年左右,学校形成较为完备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运行体系;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呈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态势,人才队伍结构趋于合理,产生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学科群进入国内一流前列,其他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明显增强,整体进入国内同类研究型大学前列,成为工业化、信息化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第二阶段,到2035年,也就是建校80周年左右,在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之际,学校基本实现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海洋信息、船舶动力、先进核能与核安全学科群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形成新的特色优势学科或学科群;聚集和培养一批船海核领域世界一流人才,解决若干重大科学问题,产出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学校全面建成特色鲜明、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成为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坚力量和船海核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发挥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和学术高地。  第三阶段,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建校100周年左右,在国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际,学校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色优势学科或学科群全部进入世界一流前列。学校建成学科强校、人才强校、科研强校、文化强校,在国际船海核领域享有盛名,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重大贡献。  同志们,为师生谋幸福,为学校谋复兴,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向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扬帆启航,实现工程梦,既是本次大会描绘的宏伟蓝图,也是本次大会发出的动员号令。目标宏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需要我们付出更为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保持更为持久的定力。实现工程梦,完成阶段性任务,需要我们在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发展方式上坚持以下基本办学方略:  ——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办学的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得到全面贯彻落实。  ——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办学全过程。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构建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把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坚持以师生发展和幸福为中心。师生发展和幸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保证师生办学主体地位,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办学治校全部活动之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师生智慧和力量。把师生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着力解决好师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师生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  ——坚持特色立校。学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的办学特色是立校之本。要坚定不移走特色发展之路,把办学特色体系化发展作为百年基业,系统打造更厚基础、更高层次的办学整体优势。坚持特色发展和发展特色相统一,强化原特色,催生新特色,促进新旧特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强化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实力的观念,把坚持和发展特色融入日常工作之中,紧紧围绕船海核领域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谋事业拓展、求质量提升。  ——坚持人才强校。人才队伍是牵动学校事业发展的牛鼻子,是强校之基。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处理好“稳”“引”“育”三者关系,坚持“引育并举、重在培育”,着力补齐人才队伍建设短板,优化人才生态,让人才“引得进、育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全面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坚持分类管理、分类施策、分类评价,建立健全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人才和人事制度体系。秉持人人皆可成才观念,激发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人人努力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坚持文化兴校。大学文化是办学兴校的灵魂和力量所系,是兴校之源。要继续传承“以忠诚为灵魂、以工学为境界、以船海为特色”的文化基因,弘扬“三个第一”的精神文化和价值追求,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强化师生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一流意识、创新意识,教育引导师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勇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干家。坚持文化创新,推进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不断赋予“三海一核”特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让大学文化在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中焕发勃勃生机。  ——坚持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质量是内涵发展的根本前提,内涵是质量提升的必然结果。要坚持提升质量这个内涵发展的核心,树立质量意识、品牌意识,处理好“大”与“强”的关系,在事业做大的同时更注重做精做优,迈向更高更强。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始终瞄准世界一流求发展求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尊重遵循办学规律,坚持循序渐进、蹄疾步稳,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声誉持续提升。  ——坚持创新发展。改革创新是建设一流大学的动力源泉。要坚持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先导,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着力破除陈旧落后的思想禁锢、束缚发展的制度藩篱和复杂交织的利益羁绊。将改革创新融入发展全过程,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探索新模式、催生新动能,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鼓励和支持创先争优,建立容错纠错保护机制,激发全校上下共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协调是全面发展、特色发展、内涵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将协调发展理念融入到学校发展的各个方面,正确处理好短期与长期、局部与全部、内部与外部、个别与总体、重点与一般、质量与效率的关系。坚持目标牵引、问题导向,着力解决好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瞄准薄弱环节,补齐发展短板,厚植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基础。  同志们,一个远景目标、三个发展阶段、九条基本办学方略,构成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总体布局,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实践没有止境,认识没有止境,观念更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求我们必须率先在发展观念上实现新突破。  一是要在“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上实现新突破。“三海一核”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基和必争的战略高地,是所有学科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壤,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也成就了今天的工程大学。要不断完善“三海一核”特色办学内涵,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取得广泛共识,紧紧围绕学科群融合发展新趋势和新形态,开创“三海一核”体系化建设新局面。  二是要在人才培养观念上实现新突破。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把学校一切优质资源都汇聚到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强化价值塑造、拓宽国际视野、提升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国际国内更广泛的领域成为优秀拔尖人才。  三是要在队伍建设理念上实现新突破。必须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始终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第一抓手,举全校之力,以开放姿态,实行更加积极、更有力度、更具温度的人才政策,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湛、善于合作的师资队伍。  四是要在科学研究价值取向上实现新突破。必须牢固树立大学科研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这一基本观念,将优质的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的人才培养资源。大力推崇原创性和引领性科学研究,注重在工程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大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力争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为我国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贡献力量。  五是要在国际化办学视野上实现新突破。必须把国际化作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途径,以国际标准推进办学特色体系化建设,把国际思维贯穿学校工作方方面面,着力加强与世界名校、国际大师及前沿活跃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得到根本性转变。  三、实现内涵式发展,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水平    未来五年,是学校实现远景目标的第一阶段,是全面落实“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要统筹推进本次大会提出的总体布局,深入推进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全面构建六大特色高水平办学体系,全面激发六方面改革发展活力,全面打造“四位一体”现代化校园,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增强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梦打下坚实基础。  (一)全面构建特色高水平办学体系    ——构建特色高水平学科发展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瞄准一流、巩固特色、厚植基础、打造高峰”的工作思路,加强4个学科群建设,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学科群集成优势和协同功能上来,增强学科显示度和影响力,推动学科体系、学科方向、学科优势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做强特色学科,实施一流学科奋进计划,将船舶、水声、轮机、核能等特色优势学科和学科方向,向深海、极地、信息、动力、核等领域拓展,瞄准第五轮学科评估和国家“双一流”建设二期,船舶与海洋工程一级学科保持国内领先,核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跨入国内前列,其他一级学科位次前移。提升通用学科,实施通用学科提升计划,通过学科群建设牵引力学、计算机、机械、信息、材料等学科在国家和国防重大需求中明确自身定位和应用对象,增强学科特色属性和竞争能力。夯实基础学科,实施基础学科崛起计划,加强理工融合,发挥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在工科持续发展和新兴学科孕育中的重要作用,统筹打造基础学科创新发展平台。打造精品文科,实施文科推升计划,围绕服务行业和区域发展,加强高水平智库建设,促进文科与工科有机融合,凝练特色精品文科方向。布局新兴学科,实施新兴学科孕育计划,把握前瞻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依托现有学科优势,挖掘未来发展潜力,大力拓展人工智能、网络空间技术、新材料等新发展领域,探索在海洋科学、环境与生命科学、医工结合等领域布局。  ——构建特色高水平队伍建设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以人为本、分类施策、强化保障、激发活力”的工作思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人才队伍数量和质量上来,增强人才在学界业界影响力,推动各类人才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育人水平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完善师资队伍的素质要求、人员构成和培训体系,把“四有好教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的要求贯穿于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把考察师德师风表现落实到教师考核评价、晋职晋级、评优奖励等各环节。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制度化,着力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充分尊重人才成长规律,稳定、引进、培育相结合,以顶尖人才为引领、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中坚、青年骨干为基础,全力构建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充满生命力的人才培育和支持体系,形成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的人才梯队。充分用好各类人才计划和多地发展区位优势,拓展人才发现渠道,延伸引才工作触角,探索人才政策特区,着力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科学家、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团队。统筹协调各支队伍发展,增加教职工总量,科学合理配置各类人员比例,推动各支队伍平衡充分协调发展,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适应一流大学发展建设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形成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工作力量。全力打造一支结构均衡、水平专业、服务高效、理念先进的管理队伍。稳步建设一支专业技术队伍,全面提升工作科学化专业化水平。制定各支队伍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加大教职工素质能力培训,畅通事业发展和良性流转通道,实现人人面前有通道,人人脚下有台阶,人人心中有愿景,人人身上有动力。全面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实施教师准聘、长聘、预聘制度,实现人才支持体系与准长聘体系的有机融合。全面建立以岗位聘用为核心的用人制度,强化合同管理,完善考评机制,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持续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构建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薪酬体系和收入增长机制,使优质资源进一步向一线教师倾斜,向青年学术骨干倾斜,向重大成果和重要工作倾斜,让每一个为学校付出劳动、做出贡献的教职工,都得到尊重、得到认同。  ——构建特色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塑造价值、强化能力、突出创新、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人才培养能力上来,牢牢抓住质量这个核心,推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能力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成长筑牢终身受益的科学思想基础。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人才培养始终,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思想价值引领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注重发挥课程育人功能,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巩固日常教育主阵地,完善学生工作育人体系,进一步提升素质教育水平,服务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建立并完善本科优质生源选拔机制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认证工作常态化。构建具有办学特色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精心培育优质课程和教材,推进研究型教学模式与累加式考核模式改革,建设一批体现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的新课程。强化实践教学,优化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运行保障体系。将国际视野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国际化课程和师资建设,建设国际化教学合作平台,不断拓展各种形式的教学交流。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度,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达到100%。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深化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着力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强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多学科交叉培养,强化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养成。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进寓教于研、校企协同,构建高层次人才校企(院所)联合培养模式。推进博士生学术创新机制改革,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激励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原始创新,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落实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加强导师学术规范与学术道德建设,建立导师指导质量跟踪机制,强化导师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责任。  ——构建特色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面向需求、彰显特色、军民融合、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科研原始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上来,增强科研先导力和产出水平,推动科研定位、科研方式、科研管理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提升科教融合水平,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促进高水平科学研究条件和高质量教育教学资源相互支撑、相互转化,以学术成果推动教学资源、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学术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提升服务国家战略能力,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布局,做实研究中心,采取跨学科深度交叉创新、军民融合开拓、广泛协同合作等形式,提升组织、凝炼、落实国家重大任务能力。提升基础研究水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特色学科、通用学科、基础学科及人文社科等学科协同发展。大力扶持交叉研究和原始创新,设立并做实基础交叉研究特区,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政策性供给,在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海洋信息、深海装备、极地技术与装备、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抢占前瞻性制高点。提升创新支撑保障能力,依据科研体系布局,谋划优势领域和新兴方向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组织谋划一批国防能力建设项目。充分运用现有科研平台,加大科技合作、重点实验室开放、人才引进、学术组织任职、学术交流等力度,营造开放、合作的学术环境。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打造黑龙江极地装备产业园、极地大科学中心和实验测试基地,为黑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办好继续教育,积极投身学习型社会建设。依托“哈船”品牌和技术优势,发挥科技溢出效应,使学校科技成果更好地融入区域创新体系,服务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打造若干产业板块,在船舶、海工产业聚集区建立校地合作平台,重点培育若干优势技术企业并发展成为国家创新领域主体优质企业,形成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和集群效应,提升服务行业发展、区域发展和反哺学校发展的能力。  ——构建特色高水平开放办学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国际视野、世界一流、协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工作思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强国际资源汲取力和国际人才招揽力上来,增强国际视野和国际化水平,推动对外开放、对外交流、对外合作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提高办学国际化水平,打通国际化与各方面工作的接口,更新工作理念,形成全方位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格局。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方式,成立1至2所国际联合学院。深化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与世界一流师资共建国际联合课程。扩大本科生出国(境)交流规模,增加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人数。扩大本科留学生规模,稳定留学研究生规模,学位留学研究生比例达到70%。积极推进与行业内大型企业联合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端装备出口目的地国家留学生工作。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创建国际产学研合作网络,加强与我国战略伙伴国家大学、科研机构开展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推动院系自发开展国际合作,实现每个学科群牵头建立一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组织或品牌国际学术会议。搭建学科专业国际化平台,建立完善的学科国际专家咨询机构,实现国际评估常态化制度化。推动优势专业参与国际教育评估认证,提升专业国际影响。组建国际协作创新团队,加大高层次外籍教师、外籍博士后引进力度,加强与校内学术团队融合度。探索后备师资国际培养模式,做大做强具有海外教育经历的博士后队伍。争取外部资源供给,深化与行业大院大企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与高水平大学的协同育人和学术合作,通过合作,获取更多办学资源,补齐学校发展资源不足短板。提高服务校友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构建特色高水平服务保障体系。未来五年,要按照“师生为本、提质增效、绿色创新、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供给上来,推动服务保障在体制机制、内容方式、效果效能方面迈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全方位、多渠道、多链条做大资金收入增量,保证学校改革发展建设的资金供给。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推进全额成本核算,增强资金使用效能。改革资金调配和核算方式,提高基层单位资金调配权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按照一流大学标准,优化布局、合理开发、完善功能,积极推进学校与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知名企业联合共建,拓展办学空间,争取在土地、房屋、设备、设施等方面获得更大支持。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建立高效、优质、集约的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图书文献服务保障水平,加速档案信息化建设。完善开放共享和有偿使用机制,增加公共服务投入,努力满足师生在饮食、居住、出行、医疗、就业、养老等方面多样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开展面向校友的终身学习与终身服务。完善保密工作体系,保障国家秘密安全。  (二)全面激发改革发展活力    ——精准对接国家战略,强化发展牵引力。以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为导向,强化军民融合发展,以高层次人才输送、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战略专家和战略思想产出等重要贡献,支撑船海核及相关领域发展,全方位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在政策导向、平台布局、资源分配等方面争取国家支持。  ——科学谋划办学布局,汇聚发展推动力。校本部是学校办学之根、发展之源,着眼全局、统筹大局,着力发挥好大本营、主阵地和指挥中枢作用。青岛创新发展基地以校区建设为标准,作为特色办学的出海口、交叉学科建设的改革试验田和拓展校区,紧扣“四个功能”定位,在深度对接国家和山东省海洋强国战略中求发展。烟台研究院/研究生院作为科教融合试验田,紧扣“大海工”定位,充分利用政府和市场资源,搭建高端试验平台,积极开展高水平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深圳海洋研究院是贴近市场、开放办学的桥头堡,紧扣“海洋信息”定位,积极对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优势资源,积极开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以及高水平研究。  ——推动落实两级办学,激发发展内动力。深化“三级建制、两级管理”,明确学校、院系、基层学术组织各自定位,厘清责权利关系。推进办学重心下移、强院放权,落实院系办学主体地位,增强院系人财物等资源配置权。明晰院系发展思路和发展规划,探索聘期制院系目标责任考核新机制。增强基层学术组织活力,健全学术团队良性发展机制,突出团队在优化人才资源、推动科技创新、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激发学术团队发展潜力。  ——提升管理整体水平,增强发展统筹力。打造精干高效的校院两级管理机关,优化机构设置,明晰部门职能,强化岗位职责,理顺运行机制,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执行落实能力。打造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效能型、服务型机关,提高管理人员组织、统筹、协调、服务能力,加强作风建设,打造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平管理队伍。  ——系统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发展创造力。以目标导向谋划改革,聚焦“双一流”建设瓶颈问题,深挖根源和成因,明确综合改革的发力点和着力点。以系统思维推进改革,注重各类改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接口关系,注重学校发展各核心要素的相互影响,注重校、院之间改革步调的有机衔接。以师生评判检验改革,凝聚师生智慧、获得师生认可、依靠师生推进,形成改革合力。  ——统筹推进文化建设,做强发展软实力。深化文化研究,继续推进哈军工文化园建设,推动哈军工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化内涵建设,提升文化凝聚力,发挥文化导向作用。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深化师生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校风学风教风持续好转。加强学术文化建设,让倾心培育精英、崇尚自主创新、乐于团队合作、追求一流卓越成为学术文化主流,让关爱学生、尊重学者、敬重学术蔚然成风。推进优秀文化传播,大力弘扬“三海一核”特色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手段,讲好文化故事,让文化自信转化为“双一流”建设更持久的力量。  (三)全面打造现代化校园    ——推进法治校园建设,打造“法治工程”。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依法治学,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完善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和制度建设,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证学术委员会在学术治理体系中的职权。推进党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建立学校理事会,发挥教代会、学代会、群团组织、统一战线、学生校务参事在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学校和师生合法权益,提高法律风险管控的意识和能力。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打造“智慧工程”。推进智慧教学、智慧科研、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建设,全方位构建与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智慧校园支撑体系。升级完善信息化基础运行条件和IT安全保障条件,搭建支撑业务优化与业务协同的信息服务平台。不断完善信息化治理与服务体系,构建大数据应用基础平台,提升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科研协作的支撑与服务水平。以实现信息的优化、整合、共享为重点,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步伐,为现代化校园建设提供智能支撑。  ——推进幸福校园建设,打造“幸福工程”。以增强广大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大幅度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下大力气解决教职工住房、子女入学等民生问题。继续落实离退休人员政治和生活待遇。坚持为师生办实事,健全校园救济体系,实施师生“健康工程”,改善师生工作学习生活条件。加强学校安全综合治理,构建立体化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营造平安和谐的校园氛围。  ——推进美丽校园建设,打造“美丽工程”。优化校园功能布局,做好校园景观规划,塑造有地域特征、军工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建筑风貌。实施哈军工纪念馆二期建设,对哈军工时期重要旧址进行恢复。加强校园绿化和环境美化,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为师生营造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做好青岛创新发展基地规划和建设,科学合理计划好区域功能,形成风格统一、协调一致的校园格局。  同志们,实施“三个全面”战略举措,是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一流大学建设再上新水平的必然要求。完成上述任务,需要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保持历史耐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干到底,以钉钉子精神把本次大会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  四、推进新时代党建伟大工程,为一流大学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实现工程梦,关键也在党。走进新时代,站在新起点,全校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要担当起实现工程梦的历史重任,就必须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将党的建设与党的领导有机统一起来,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重点,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统筹推进本次大会提出的总体布局和战略举措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夯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要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四个服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增强党委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把党委建设成为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坚强领导核心。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分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建设质量,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育人功能,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发展和巩固统一战线,深化群团组织改革,夯实党在学校的执政基础。  (二)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要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首要政治责任抓实抓好。旗帜鲜明讲政治,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党员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师生服务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三)筑牢党的思想建设根基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大力度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校院两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把全校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把筑牢“四个意识”转化为贯彻“四个服务”的自觉行动,把增强“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落实各项任务和要求,夯实工作基础,创新工作方法,把立德树人贯穿“双一流”建设全过程。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对课堂、教材、网络媒体等重点环节的跟踪管理,强化责任落实、宣传引导和阵地管控。  (四)提升基层党组织战斗力    基层党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突出政治功能,规范和完善院系党委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优化党支部设置,探索依托课题组、学生公寓、社团等最活跃的组织单元设立党支部,保证学校改革发展推进到哪里,基层组织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党员作用就发挥到哪里。大力推进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通过“书记教、教书记”,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书记“一动员五带头”能力。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等党内组织生活制度,推进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实施党员质量工程,加大在青年骨干和高层次人才中发展党员,探索教师党员“双培养”机制,引导党员在“双一流”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五)锻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事业为上、公道正派,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用好干部标准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努力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在实践中锻炼和考验干部,为干部成长搭建更多平台。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按照增强“八个本领”的具体要求,推进领导干部素养能力与新时代学校发展建设相适应。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考评结果运用,旗帜鲜明地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干部撑腰鼓劲。  (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要坚持以上率下,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整治“四风”,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层层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健全党内监督体系,在设置分党委的单位设立同级纪委,在全校党总支、党支部设立纪检委员。建立校内政治巡察制度,完善内控体系和审计机制,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和评估机制,有效防控各类风险。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把严的要求贯穿党员干部管理全过程。  各位代表、同志们!本次大会提出的一个远景目标、三个发展阶段、九条基本办学方略、三个全面战略举措、一条政治保证,构成了今后学校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根本遵循。同志们,复兴是中国梦,一流是工程梦。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一流也是奋斗出来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在工信部党组和黑龙江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开启前进的巨轮,扬起前进的风帆,团结和带领全校师生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面貌,聚焦“双一流”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为实现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工程梦再创佳绩、再铸辉煌,为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海洋强国孜孜以求、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谱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