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高端瓶颈 构筑人才高地

    记者 贾天添  三次党代会以来,为进一步推进人才强校主战略,着力解决师资队伍转型升级关键问题,学校遵循“强化团队、引培并举、重点突破、创新机制”的方针,坚持“研究型衡准、超常规举措、特色竞争力”的人才工作理念,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高水平学术团队发展支持力度、高水平师资引进力度、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创新力度,出台《推进师资队伍转型升级工程的若干意见》,实施“5531”行动计划,人才结构矛盾逐步缓解,人才队伍整体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新活力不断增强,服务“三海一核”领域的人才高原效应逐步显现,为构建与研究型大学相适应的人才梯队奠定了基础。  以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突破口,着力提升“三海一核”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人才层次    学校着力推进以高端领军人才引培为目标的师资队伍水平建设,实施“海内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领军后备人才培养计划”“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瞄准“三海一核”主体学科及相关学科,以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为突破口,在优先发展学科、重点发展学科、积极发展学科、培育扶持学科,以及特色、重点、紧缺专业中,努力造就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家、一批高层次的学科领军人才、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    学校以增强特色竞争力为核心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实现突破为标志,以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体制机制为关键,形成定位明确、层次清晰、相互衔接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使高层次人才在数量和分布上满足学科建设转型升级的基本要求。重点引进和培养具备高端引领能力的帅才和将才,在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入选者等方面实现突破——杨德森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增长江学者等15人、“五青”人才16人。  学校着力构建高端创新团队,大力加强基础团队建设;充分发挥团队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强化学科建设目标对团队发展的导向作用,形成良好的团队发展环境和管理机制,使一批团队成为学校学科建设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杨士莪、杨德森院士和孙大军教授领衔的水声工程创新团队获“国防科技创新团队”奖,水声工程团队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孙大军团队摘得“海洋工程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新增“核动力运行与仿真”“水下结构振动噪声测试与源识别”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团队、1个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梯队;遴选“兴海学术团队”36个。  面向中青年教师,着力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在师资培养上,学校着力推进以广大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师资队伍能力建设,实施“博士后建设计划”“中青年教师事业发展支持计划”“工程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国际学术交流计划”,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特别是提升青年教师的学术竞争力,一批服务国家“三海一核”领域战略前沿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学术骨干和领军人才。  学校大力加强学术带头人后备力量和青年优秀教师的选拔培养,壮大后备人才队伍,确保学校发展后劲十足,高水平青年后备人才队伍建设成效不断显现。新增万人计划和百千万人才等20余人、国家和省部级教学名师8人。7人入选“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12人入选“龙江学者”,8人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人分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励及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2人入选“国防卓越青年人才”,3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8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73人入选国家公派出国项目,159人入选“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16人入选“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3人获“省教学新秀奖”,入选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5个,新增国家“863”专家8名,2个流动站被评为“全省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流动站及1个工作站获国家博士后综合评估优秀。  学校通过政策引导和严格要求,做好中青年教师培训研修、事业发展支持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工作,促进中青年教师水平能力进一步提升。遴选71名青年学术骨干,累计选派488名优秀教师赴国外著名高校研修,200余名教师在国内大学或企业学习和研修此外,学校继续采取超常规举措,进一步扩大选才视野,拓宽引才渠道,完善人才引进分类标准及管理体制,优化人才遴选、评价与淘汰机制,确保引进人才质量和效益,着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快补充一批主要来自海内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优秀人才,新进海内外优秀博士生257人,教师博士化率达到69.23%。  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激发人才队伍建设新活力    在人才制度创新上,学校既注重激励、约束、竞争和评价等制度设计的系统性和渐进性,更注重体现制度设计的校际竞争力,着力推进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实施分类聘用和管理,深化人事制度、分配制度改革,加强专业技术岗位管理,优化人才生态环境,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促进人才队伍全面可持续发展,师资队伍转型升级取得重要成果。  学校坚持按需和分类用人原则,建立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体系,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工作进入激励晋升阶段。《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正式出台,标志着学校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对五大转型升级工程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院系教师岗位分类入轨和聘用工作完成,并开展各类教师“入轨”“晋升”的跟踪、调查、反馈及调整工作,确保人事制度改革与分配制度改革有效衔接。  学校制定完成新一轮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并实施,突出强化岗位激励、岗位绩效的设计理念;出台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暂行办法》,健全完善校院4级把关评审模式;设置特别通道,鼓励有突出贡献的教师脱颖而出;创新青年教师管理机制,出台新进青年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对新进教师实施“非升即走”政策。  此外,学校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以分配制度为牵引,优化薪酬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以绩效和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深化院系目标责任考核,强化院系二级办学实体地位,建立了校、院、团队责、权、利明晰,人力资源充分开发利用,激发和保持院系办学活力的校院管理模式和治理方式。  高水平师资队伍是育才之本、兴校之源。近年来,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高水平领军人才不足、人才队伍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未来,加快形成人才集聚效应,统筹协调各支队伍发展,加大加强投入保障力度,形成“人人面前有通道,人人脚下有台阶,人人心中有愿景,人人身上有动力”的生动局面,让每一个为学校付出劳动、做出贡献、一直追求的人,都得到尊重、得到认同、感到幸福,将是我们不懈奋斗的方向。

  • 开创新局 跨越发展

    记者霍萍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科技工作瞄准“双一流”建设目标,充分发挥科研先行作用,坚持特色发展,大力实施科技发展转型升级工程,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开创研究型...

  • 立德树人跟党走 服务成长育英才

    记者赵琳琳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办好人民满意大学为第一标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