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好三年赶考路 厉兵秣马开新局(上)

    记者 胡莹洁 唐晓伟 贾天添 刘涛   今年是贯彻落实“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三年行动计划是学校未来三年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和重中之重。在刚刚举行的2018年寒假工作会议上,围绕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的主题,包括机关部门和学院13个单位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层面不同、重点各异的积极思考和深入研讨。  “双一流”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到动态洗牌的新历史阶段,为包括我校在内的高校发展带来了压力,更注入新动力。梁启超百余年前曾说“人各有所难,非胜其难,则不足为英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赋予全校师生的历史使命。开局怎么做?未来怎么走?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于会后对各单位的观点再次进行聚焦和提炼,开设专栏进行刊录,以期进一步引领和推动全校教职员工对三年行动计划的共同关注、思考、推进、落实,营造氛围,开创新局。    发展计划处    关键词:办学特色传承与发展  做强主体  布局新兴  融入区域    2018至2020年是学校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关键时期,三年行动计划既指向“双一流”建设第一阶段目标,又为创建船海核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所处发展阶段决定了“三海一核”办学特色既要传承,更要不断发展;行动计划定位决定了我们推进各项工作时必须有战略层面的谋划和布局。  一是做强主体。继续大力推进四个学科群建设,迅速做强和拓展特色优势学科,助推新的一流学科、A类学科脱颖而出,夯实理学学科基础,打造精品文管学科方向,完善特色学科体系,带动学科整体水平提升。  二是布局新兴。基于特色优势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方向,结合工科特点开展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融合,适应技术和产业变革布局新兴发展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融入区域。依托行业、融入区域是大学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支撑,需统筹兼顾。要在人才培养规格、高端智力支持、科技创新成果、先进思想文化、国际交流合作上全方位融入区域、服务区域。  本科生院    关键词:八个特质  六个育人观念    “双一流”的核心任务是培养一流人才,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凝练出了我校一流人才应具备的八个特质,即政治信念坚定,有社会责任感、人文道德素养高,有团队精神、身心健康,有良好发展潜质、基础理论扎实,适应能力强、专业素质好,乐于探索世界、视野开阔,具有批判思维、善于创新,生活事业永葆激情、持之以恒。为了使培养的人才具备这些特质,我们必须坚持立德树人观、全体质量观、学生主体观、个性成才观、创新视野观、社会系统观等六个育人观念;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必须坚持以产出为导向,从培养目标到毕业要求到课程体系,反向设计、正向施工;必须坚持学生个性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所有学生成才;必须坚持以质量为核心,努力让质量文化融入师生血液。  研究生院    关键词:对标国际    “双一流”背景下,研究生培养要“对标国际”。“对标国际”包含了参考国际标准、瞄准国际标杆和产出标志成果三个方面。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应该参考国际评价因素,特别是船海核等优势特色学科,应对照国际通用评价标准,对标国际同类一流大学和学科,积极参与国际评估和认证,通过国际一流专家“把脉、问诊”,紧贴国际前沿,切实提高国际竞争力和话语权。“双一流”建设中,研究生教育发挥着引领支撑作用,需要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此应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联合培养、互换学分、学位互认等实质性合作,加大学校、学院、学科、导师资源投入;深化研究生课程建设,开展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课程、共建教材,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当然,对标国际不仅仅围绕高水平期刊、高被引论文、国际同行评价等显性指标。通过国际合作,了解学术前沿、接受先进理念、掌握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形似”内化到“神似”,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是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中的长期工作。  科研院    关键词:抓机遇  树信心  科研先行    未来三年,学校科研工作将紧抓机遇,围绕“双一流”建设,以船舶与海洋装备、海洋信息、船舶动力、核科学与技术四个学科群为出发点,依托三大研究院、若干研究中心为重要平台,贯穿重大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科研成果产出和创新人才培养四个环节,具体深入实施“四个十”行动计划和“六个一”平台工程,做实科研先行工作,初步建成与“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个十”行动计划包括: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实施军品十大重大项目;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实施民品十大重大项目;以重大成果为依托,谋划军民领域十大科技奖励;积极培育争取国家级十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六个一”平台工程则是:四个学科群各建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新建一个新兴与交叉研究中心,打造一批精品文科特色方向,四个学科群各建好一个协同中心,构建一个“丝路”与军民融合关联平台。  人力资源处    关键词:深化改革  人事特区  创新团队  引培工程    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力争高端人才建设取得明显突破,着力推进师资队伍总体优化,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激发师资队伍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一流师资和创新团队,聚集优秀人才。  一是实施人才引培工程。全力构筑引才平台,拓展引才渠道,打造“兴海”论坛名片,使院系成为海外常态化招聘主体,建立海外引才基地,引进一批海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重点瞄准青千后备人选;加大后备优秀人才个性化培育力度,助推其脱颖而出。  二是创新团队建设。构建“学术大师+创新团队”人才发展模式,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领军人才,给予政策性保障和稳定支持,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岗位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准长聘制度,实现人才支持体系和准长聘体系有机融合,强化合同管理和契约精神;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以学校发展目标为导向的岗位绩效津贴分配制度。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人事制度特区,建立基础交叉研究基地,加速推动四个学科群和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的建设。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关键词:国际联合学院  海外人才基地  国际合作组织    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未来三年的总体思路是聚焦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学生长短期海外学习实习,在校本科生出国交流比例达到当年招生规模的10%,显著提升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数量。重点培养“国字号”学位留学生,打造非学位留学生哈工程品牌项目,留学生达到1500人,学位生比例40%以上,留学研究生比例不少于6%。重点瞄准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建成1-2所国际联合学院,与美国密歇根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在船海核领域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开展1-2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围绕极地装备与技术、海洋信息等领域,与俄罗斯等“一带一路”国家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针对后备师资培育、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资源外援等不同功能定位,建立不同类型的海外人才基地,满足不同学科发展需求。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国际创新与合作联盟(ICNAME)、中国海洋声学国际会议(IEEECOA)、和谐核电系统国际会议(ISSNP)为抓手,实现每个学科群各牵头建立一个高水平国际合作组织,构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体系。

  • 红泉村扶贫280天

    记者贾天添扶贫日记2017年10月25日星期三天气晴准备早餐的过程中,我们工作队成员热烈讨论着昨日在北京胜利闭幕的十九大。这次大会对扶贫攻坚工作给予了更大的重视和指导,接下...

  • 杜敬涛教授项目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资助

    本报讯(记者霍萍)日前,教育部公布了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基金及青年教师奖获奖名单。动力学院杜敬涛教授申报的《复杂边界条件弹性结构管道消声系统降噪机理研究...

  • 省通信管理局局长程建军来访

    本报讯(记者刘涛)黑龙江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程建军一行14日来校访问,校党委书记谷焕民在主楼会见客人,双方就加强“地方与校园信息通信合作”交换意见、深入交流。校纪委书...

  • 3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

    本报讯(田文佳)2017年秋季学期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遴选活动结果日前揭晓。船舶学院20150115班团支部、自动化学院20140408班团支部、材化学院20151054...

  • 校友王天当选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

    本报讯(田文佳)近日,“寻访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我校2004级校友王天当选“2017年大学生创业英雄十强”,为黑龙江省高校中唯一入选者,全国有3所高...